线上社教|春节知识小科普

发布时间:2024-02-08 来源: 作者:

 

      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,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。  今天,我们将为大家科普一些关于春节的小知识,帮助大家对春节有更深一步的认知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春节的起源

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岁首祈年祭祀,是上古时代岁首农事祭祀演变而来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,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。

春节民俗歌

 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

 腊八粥,喝几天,哩哩啦啦二十三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三,糖瓜粘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四,扫房子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五,磨豆腐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六,炖锅肉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七,杀只鸡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八,把面发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二十九,蒸馒头;

              三十晚上熬一宿,

              大年初一扭一扭。

扫 尘

      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,北方称“扫房”,南方称“扫屋”。每逢春节来临,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屋子,清洗各种器具,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房屋庭院。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、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。

贴年红

      贴年红,即是贴春联、门神、年画、福字、横批、窗花等的统称,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,所以统称为“贴年红”。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,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,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,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
祭  祖

      中华民族在过节时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,报祭祖先的恩德。除夕,人们会摆上菜肴、倒上美酒,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,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,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。

年夜饭

      年夜饭,又称年晚饭、团年饭、团圆饭等,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。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,这顿饭是年尾对一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一顿晚餐。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食用,吃年夜饭前先拜神祭祖,等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。

除夕守岁

     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,守岁之俗由来已久。最早记载于西晋周处的《风土记》: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守岁。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而如今的除夕守岁也是具有寓意的,既带着对过去岁月的留恋之情,又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的期望。

新年拜年

       除了守岁,拜年也是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。每年的大年初一,人们都会早早起来,穿上最漂亮的衣服,梳妆整齐,出门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恭祝来年大吉大利。

       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,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,头顶长独角,口似血盆,人们把它叫做“年”。每逢腊月三十晚上,它便窜出山林,掠食噬人。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,然后把大门关上,躲在家里,直到初一早晨,“年”饱餐后扬长而去,人们才开门相见,作揖道喜,互相祝贺未被“年”吃掉。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。

包饺子

在春节期间,人们会包饺子,这是一种象征团圆和富饶的食品。有些地方还会在饺子里放入硬币、糖果等象征着好运和幸福的物品。

闹元宵

      正月十五,又称元宵节,在这一天皓月高悬的夜晚,人们会点起彩灯万盏,以示庆贺。热烈喜庆地逛灯会、猜灯谜,吃着寓意团团圆圆的元宵(也叫汤圆),是元宵节的重要习俗。